美国公众和人工智能专家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每周传媒业要闻·2025416
关键词:网信办开展整治短视频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小红书宣布严厉打击买卖KOS账号;B站发布2024年度ESG报告;通义开源发布3D数字人生成模型;CCBN2025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OpenAI反诉埃隆·马斯克对公司的“非法骚扰”;微软表示将放缓或暂停一些人工智能数据中心项目……
2.智媒时代的技术加速逻辑及新失神症——维利里奥消失美学思想的批判性反思
为进一步深化短视频恶意营销问题治理,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中央网信办自4月15日起,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从严打击恶意虚假摆拍、散布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违规引流营销等恶意营销乱象。
4月8日,小红书发布严厉打击买卖企业员工号(KOS)的治理公告。公告显示,近期有部分用户通过私下交易KOS账号,违规进行商业化广告投放,小红书将即日起开展专项治理。此次,小红书的治理范围包括:推广内容中涉及买卖企业员工号、违规挂靠企业KOS体系等;买卖企业员工号、违规挂靠企业KOS体系等,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员工号借出给他人使用,倒卖客资等。针对上述行为,小红书将立即解除违规挂靠关系,禁止相关账号进行商业广告投放,并根据违规情节严重程度采取进一步处置,包括但不限于:清退专业号身份以及相关权益、永久封停广告账户、封禁账号等。
4月9日,B站发布了《2024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B站聚集了超过70%的中国Z+世代人群。全年共计有2.2亿用户在B站学习专业知识,日均超1500万用户观看科技视频,兴趣爱好类视频播放量已达545亿次。随着商业化渠道日益丰富,有近310万UP主在B站获得收入,创作者通过各类广告产品及增值服务业务获得的总收入同比增长21%。
4月7日,阿里通义开源发布了LHM可驱动3D数字人生成模型。LHM是一个单视角输入、端到端的Transformer模型,依赖于人体先验模型SMPL-X进行驱动,最终输出一个可驱动的高斯3D人体模型。你可以把LHM看作一个“魔法工具”,它能帮你用一张照片快速生成一个可以在电脑里动起来的3D数字人。
●DeepSeek、豆包、WHEE进入AI App苹果端下载榜前十名(来源:36氪)
4月8日,数据机构DataEye联合点点数据发布2025年3月大陆市场AI App苹果端下载榜,DeepSeek、豆包、夸克、WHEE等上榜。在AI APP中国大陆市场苹果端下载榜中,WHEE、腾讯元宝、即梦AI下载环比增长幅度为行业前三。其中,美图公司旗下产品WHEE在3月份环比增长幅度达132.0%。
4月10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在京举办了CCBN2025新闻发布会。第三十一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2025)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主办,将于2025年4月22-25日在北京首钢国际会展中心举行。CCBN2025将聚焦总局重点工作,设置展区、策划设置论坛,为广电视听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汇聚各方智慧力量,通过精彩的展会与相关会议活动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等创新成果的集聚,能够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凝聚发展共识、促进产业协同,为行业发展积蓄新动能、打造新优势。
4月9日,欧盟委员会官方发布一份报告,提出“人工智能大陆行动计划”,旨在将欧盟的人才优势和强大的传统产业转化为人工智能的加速器。该行动计划被外界视为欧盟正缩小与美国和中国在人工智能创新和能力方面的差距。据了解,“人工智能大陆行动计划”主要包括五大核心措施:增加获取大量高质量数据的渠道、开发算法并促进欧盟战略部门采用人工智能、加强人工智能技能和人才、简化监管等。
4月9日,OpenAI对埃隆·马斯克提起反诉,理由是马斯克一直存在骚扰行为,并请求联邦法官下令停止马斯克对OpenAI所采取的任何“进一步的非法和不公平行动”。这起诉讼案涉及的是这家助力开启人工智能革命的公司的未来架构问题。马斯克和OpenAI的首席执行官萨姆·阿尔特曼于2015年共同创立了OpenAI,但马斯克在该公司成为科技明星之前就离开了。最近,马斯克于2023年创立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公司xAI,他试图阻止ChatGPT的制造商向盈利模式转型,最终导致了当前的诉讼案件。为了让OpenAI获得其当前融资轮次中的全部400亿美元资金,该公司必须在年底前完成转型。
微软表示,其正在“放缓或暂停”部分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其中包括在俄亥俄州的一个耗资10亿美元的项目。这一最新迹象表明,推动大规模基础设施扩建的人工智能技术的需求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多强大的计算机。这家科技巨头上周证实,它将暂停位于哥伦布市外、俄亥俄州利基县中部的自有农村土地上的早期项目,并将保留三个项目中的两个作为农田。
●爱尔兰监管机构调查X公司利用欧盟个人数据训练Grok AI(来源:路透社)
4月11日,爱尔兰数据监管机构表示,已对社交媒体平台X展开调查,原因是该公司利用从欧盟用户那里收集的个人数据来训练其人工智能系统Grok。由于X在欧盟地区的运营总部位于爱尔兰,爱尔兰数据保护委员会(DPC)是X在欧盟地区的主管监管机构。根据欧盟严格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该机构有权对违规公司处以最高达其全球营收4%的罚款。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及其政府其他成员批评了欧盟对美国公司的监管,并将欧盟对美国科技公司征收的罚款描述为一种税收形式。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纵深发展,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产品已经在全社会广泛应用。未来,所有人都将可以低成本获取人工智能,帮助自己工作和学习、休闲和娱乐。然而,大模型预训练机制的固有局限,导致其在严肃知识领域内难以摆脱幻觉的困扰。人工智能产生的问题语料进入互联网,又会再次污染下一轮训练语料,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时常面临信息失真的风险,限制了在教育教学、工作科研等严肃场景对大模型的深度应用。
针对以上问题,腾讯研究院率先提出“可信大模型”概念。除了业内普遍关注的包括训练阶段的价值对齐(如内容合规性)和安全可控(如抗干扰)等“可信”因素外,我们尝试从用户应用体验出发,提出更为全面的思考和建议。
Enterprise Connect 2025是北美最大的通信、协作和客户体验会议,强调了企业通信和客户体验的关键转变,强调 AI支持的转型、深度平台集成和工作流程自动化。今年的活动强调了技术决策必须具有战略性、以结果为中心且可扩展。
Enterprise Connect 2025 非常清楚地表明了一件事:AI 和自动化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越来越多地被整合到大多数 CX 和联络中心的系统和流程中,以支持业务绩效。但是,技术领导者必须做出明智的决策,确保他们的投资能够带来真正的商业价值。
IBM 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高管对 AI 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2023 年,仍有七成企业高管觉得生成式 AI 只是炒作。但到了 2024 年,他们开始普遍认为生成式 AI 已具备市场可行性,并迫切希望尽快应用,以免被竞争对手甩在身后。FOMO(错失恐惧症)已经成为企业普遍的生存焦虑。
企业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更大的冲击在于,AI 入局彻底改变了企业信息传播的生态。据 Everypixel Journal 估算,截至 2023 年 8 月份,AI 生成的图像已超过人类过去 150 年拍摄的所有照片数量。过去需要十天制作的内容,如今可能十秒即可生成。
随着人工智能不再只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其利弊正受到从普通观察者到学者等各类人士的讨论。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新报告审视了两个关键群体的观点:美国公众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
研究发现,专家对AI的态度远比大众积极热情。例如,我们调查的人工智能专家比整体美国人更有可能相信人工智能将在未来20年对美国产生非常或某种程度的积极影响(56%比17%)。虽然47%的受访专家表示,他们对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多感到兴奋,而不是担忧,但这一比例在公众中降至11%。
新传播革命是人类传播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的“媒介雨林”让人类的生活世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境况:传统社会中想象与实在清晰可分的二元世界变得合而为一,“拟现实”演化为现实社会中的现实,成为另一种新现实,直接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
法国思想家维利里奥基于竞速学,即关注速度及其社会后果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著名的消失美学思想,以阐明媒介技术加速怎样作用于人类知觉经验,进而引发何种社会性后果。然而,数字媒介技术的数值化、交互性、网络化属性,从不同维度改写了技术加速的过程与逻辑,“加速”在“运算”维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想象力。技术加速的“运算转向”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消失美学思想的内涵及演变。
沿着消失美学的技术批判思路可以发现,不但知觉经验的弥合机制发生改变,而且消失美学的核心——失神症的内涵,尤其是在场与缺席、呈现与消失、可见与不可见三组关系的意涵,产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一变化催生出以数字合成为核心的新失神症,“生成”由此取代“消失”成为当下美学表征逻辑的关键,消失美学正演变成为生成美学。生成美学不仅产生了一种“定制化”的绵延时间体验,赋予人类有限度的时间掌控能力,还为人类身体建造了一个可感可及的数字空间,在虚拟世界还原了空间的广延性。
近日,安徽新锐教育集团旗下多所滁州学校教师反映,入职时被要求签订“不参加考公考编承诺书”。不仅如此,就在安徽滁州市公务员或者事业编考试当天,学校会对符合考试条件的教师挨个打电话,或拉工作群开视频会议,没有及时回消息的教师,会被认定为参加考公考编,将进行处罚并通报。
据教师李女士称,如果相关考试举行时,学校没有放假,那么学校就会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在办公室全体合照,而且只给10分钟的时间集合。
@新京报评论:民办学校要留住教师的“心”,让教师能够“扎根”教育,归根结底还是得靠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环境。也就是说,学校要稳定教师队伍、强化归属感,就该更多“反求诸己”,而不是琢磨通过合法性存疑的“承诺”来“拴住人”。
@红辣椒评论:某种程度上,这份“承诺书”的出现,恰恰反映出相关学校对教师流失的焦虑。而焦虑背后,是对自身吸引力的缺乏信心。试图用“堵”的方式应对人才流动问题,既回避了体制内外竞争下的深层矛盾,也忽视了教育最本质的规律。教育始终是人与人之间的工作,是靠信任与共识维系的事业,而不是靠行政命令和管控可以维持的劳动关系。
@澎湃新闻:劳动合同不是卖身契,劳动关系不是人身依附关系,校长更不是“封建家长”。民办教育集团提供的劳动合同(包括承诺书)可以规定劳动的岗位内容、薪酬、福利条件,但是不能剥夺老师跳槽的权利,当然也不能剥夺教师考公考编的权利,否则就是于法不合的“霸王条款”。
@Wangsir.:教育是长期的,教育工作也是长期的,民办校能不能创造出职业依靠感,归属感,安全感,恐怕才是留不留得住人的根本。但从民办学校的办学性质、运营现实来看,很难破解。
@廖小利:这家教育集团如果把心思用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如何提高教师收入,如何营造一个温馨的工作环境上?还用的着签所谓的“承诺书”吗?良禽择木而栖,有好的待遇还怕招不到老师,老师们也会不舍得离开集团下属的学校。
@闲云野鹤1273:其实,我倒觉得没必要禁止,如果他真想考,那就赶快让他考出去。教师这个岗位还是需要多些真正热爱的人,没有热爱,留在这个岗位,也是应付工作,得过且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