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怎样的戏剧?上海这个儿童剧厂牌探索了7年
2018年,陈丹丹和凌伶创办小顽家儿童戏剧,希望通过剧目的引进和创制,为中国市场带来更先进的儿童戏剧理念。
三月的一个周末,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世纪汇广场的小顽家艺术剧场,正在演出一台名为《春日奇妙的一天》的儿童戏剧。舞台的陈设简单而富于童趣,纸质的小房子,一张画布,几个小型的打击乐器。
来自俄罗斯剧团的两位演员Slav和Anna用偶戏的方式牵动着三只色彩斑斓的小鸟,在塑料布制成的天空中高高低低地徜徉。他们不时掏出各种手工制作的蝴蝶、铃铛和毛绒玩具,像变魔术一样和台下的观众互动——他们大多数在2到5岁左右。整场演出,演员会邀请孩子们走上舞台敲击乐器,创造属于他们的音乐,或用彩笔在画布上任意涂抹,画出他们心中的春日风景。
每个季度,这支俄罗斯剧团都会在这里驻场三周,为孩子带来与四季有关的作品。和传统戏剧不同,这场演出充满笑声,观众可以尽情嬉闹。Slav和Anna告诉第一财经,这是他们选择儿童戏剧的原因,“孩子是最佳观众,他们总是能给我们最直接、最自然、最富情感的反馈。”在他们的演出中,孩子们可以参与到演出的各个环节:“不需要语言,我们用音乐、色彩、道具和玩偶就能交流。”
在Slav看来,这台演出与其说是戏剧,更像是一场为孩子准备的游戏:“戏剧当然可以给孩子带来艺术的滋养,但不意味着我们要将艺术强加给孩子,而是用艺术为他们创造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第一财经了解到,小顽家艺术剧场入驻世纪汇一年半的时间里,通过类似互动式剧目的引进和创制积累了一批粘性较高的粉丝,月均盈利稳定在25万至30万左右。剧场运营方小顽家儿童戏剧是一家成立七年的公司,也是目前沪上儿童剧头部厂牌之一。
2018年,小顽家创始人陈丹丹和凌伶离开工作多年的剧院,共同创办了小顽家儿童戏剧。七年时间,经历了儿童剧市场的爆发,穿越了疫情对演出市场的重创,到目前形成了大剧场、小剧场、IP开发多线运营的模式。这条路比想象中更艰难。
通过上千场演出与儿童观众以及他们的父母接触过程中,儿童戏剧从业者可能是除了学校教师之外,距离孩子和家长最近的一群人。儿童为什么需要戏剧,究竟需要怎样的戏剧,这是陈丹丹和凌伶创业至今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问题的答案也在不断实践中发生着变化。
创办小顽家儿童戏剧之前,陈丹丹和凌伶在传统戏剧行业从业多年,在剧院负责成人向剧目的内容策划和资源管理。2016年,“全面两孩”政策落地,带来了早教机构热潮和母婴消费需求激增。陈丹丹和凌伶在为她们所在剧院寻找亲子戏剧内容时,发现市面上这类文化产品相当匮乏。
那时,陈丹丹花了很多时间去国外艺术节挑选儿童剧目,发现与国内市场现有内容相比,差异巨大。“当时国内的儿童剧还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理念,它们大多数会用成人的语言试图向孩子灌输一些道理。其实孩子最不喜欢看那样的内容。”国外的儿童戏剧通常更专注于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情感需求,“成人演员不会刻意装成儿童的样子,模仿儿童的肢体语言和他们对线个月大的婴儿,他们之间的交流也是真实、自然和平等的。”对于年龄再大一些的孩子,他们甚至已经开始在戏剧中讨论“你是谁”这样的哲学问题。
2018年,陈丹丹和凌伶创办小顽家儿童戏剧,希望通过剧目的引进和创制,为中国市场带来更先进的儿童戏剧理念。创办第一年,小顽家便邀请伦敦西区作曲家合作推出了票房口碑丰收的音乐剧《三只小熊》。她们又和戏剧导演徐俊合作了原创音乐剧《摇啊摇》,这部改编自沪语童谣的音乐剧由6至12岁的青少年出演,获得了不错的市场表现和观众口碑。
创业起步的头两年刚好赶上了儿童剧市场的爆发。陈丹丹告诉第一财经,2019年前后,公司引进和原创的大剧场剧目几乎开票即售罄:“我们每年做四部大剧的采买和巡演就能挣钱,演出合同的单子都签不过来,根本不愁卖票,特别是在上海。”陈丹丹说,眼下大剧场儿童剧的售票情况与五六年前相比,有较大落差。
《摇啊摇》首轮演出之后,新冠疫情爆发,演出市场停摆。近两年演出市场逐步恢复,但从亲子人群的消费行为来看,“大家花钱更谨慎了,”陈丹丹说,比如家庭开支上,吃穿住行这类生活必需品上还会继续投入,文娱和旅游方面的开支缩减。
另一方面,身处信息时代,家长会被“文科无用”的言论影响:“文化艺术没用,要去学工科,学编程,看戏既花钱又花时间,还不如‘鸡孩子’逻辑思维,上AI课程。”陈丹丹接触到不少家长都选择给孩子报班,要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她看来,文化与艺术对孩子的影响深远:“即使未来从事科学工作,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又怎么用技术去实现呢?想象力和创造力意味着你能走多远。”
2023年,小顽家在世纪汇开出两间小剧场,工作日和周末都有演出。一方面,在大剧场票房收入下滑的情况下,希望以小剧场薄利多销的形式让公司财务回到健康状态;另一方面,自营剧场意味着更多主动权,能够更自由地创作,用原创作品和高频演出与观众见面,参与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影响和转变更多家长的育儿观念。
陈丹丹告诉记者,小剧场与大剧场最大的区别是,摒弃工业化,所有的道具都是手工制作。“孩子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思维限制他们的想象力,比如一块布料,它可能不会被制作成衣服,而是可以表现风。”
与《春日奇妙的一天》同一时段,隔壁剧场空间里,日本编舞师Tama正在为即将于四月试演的原创剧《小水滴的旅行》制作道具。记者在现场看到,演出使用的主要道具是“一朵云”,它由沙滩伞改造而来,上面装饰着白色的蕾丝纱幔,伞下悬挂着水滴造型的风铃和晴天娃娃,转动雨伞,伞下的风铃会发出叮当声响。
演出所使用的的道具全部由艺术家、演员和幕后工作人缝制而来,比如白色绒布制成的小鱼玩偶,象征着海洋的蓝色帷幔等。所有的道具最后会营造出一个纯白色的舒适空间,通过光和音乐的变化刺激孩子的感官,供低龄儿童探索式观看。小剧场的原创作品,都是在这样碰撞和打磨中孵化完成,每天都有新的创意和灵感。
此前在音乐剧剧组工作的陈雪目前在小顽家担任舞台监督,她告诉第一财经,儿童剧创作比想象中更有趣。过去她为大剧场剧目工作,“所有的东西都是巨型的。人站在舞台上特别渺小,往天花板上看,感觉自己就像一粒微尘。在小剧场里,所有的东西都很实在,可以真切触摸到,也能完全参与到创意当中。”
身处小剧场,与孩子、家长的距离更近,也能观察到不少有意思的现象。有家长通过孩子是否笑了、有没有互动、有没有出片、锻炼了什么技能,来评估这场戏是否达到预期。也有家长和孩子一起看剧,全程握着孩子的手,引导其鼓掌和做动作,孩子就像提线木偶被操控着。
陈丹丹说,有时实在看不下去,她会跑去和家长说,演出中不要打断孩子的专注力。她越来越觉得,戏剧的意义是让孩子在观察和体验中成长,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和同理心。
近两年,随着儿童心理问题显现和AI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开始思考教育何为。中学英语老师游翔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女儿一岁多时,她就开始带女儿频繁光顾小顽家艺术剧场。如今,看剧已经成为女儿最爱的一项活动:“她非常痴迷,好几部戏都二刷了。”
在游翔的理解中,教育是让孩子体验世界的丰富性,看见世界的美妙,而戏剧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这样的功能,它在孩子的小小世界里创造出丰富的场景,令其在生活中产生各种联想,而不是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孩子,后者只会让孩子过早消耗学习的热情。“戏剧能够带来启发和创造力,这是AI无法取代的,如果让孩子程式化地学习,规定她每天认多少字,背多少诗,这可能只是家长的自我感动,而孩子也只是压抑自己去服从家长。他们真的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吗?这可能是家长更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如果有什么事物能让她眼睛发亮,发自内心去感知和喜欢,它就应该是不错的东西。”游翔觉得,作为大人,应该蹲下来看看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而不是以居高临下的角度说,我觉得你应该怎样。”
过去两个周末,推进小剧场演出的同时,小顽家儿童戏剧引进的另一部剧目《想变成企鹅的人》在上海大剧院连演六场,而后又在艺海剧院加场演出,这是一台英国原版引进剧。
凌伶告诉第一财经,像《想变成企鹅的人》这样没有任何IP基础的原创剧目,售票情况通常都不太理想,在演出票售罄的情况下,也只能做到收支平衡或略有盈利。相对而言,打着“冰雪奇缘”“奥特曼”旗号的儿童演出,质量良莠不齐,冒牌山寨版占据多数,却总能收割一部分家长的钱包。
“这些IP就是票房的保证。”凌伶说,她们不想做这样的热门IP,“我们想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艺术和美学的启蒙,而不是只看到一个IP的空壳。”因此,尽管艰难,她们还是努力将最新的国外儿童剧带到国内的大剧场。
《想变成企鹅的人》讲述的是一个看上去有些古怪、与周遭格格不入的人的故事,他时常冒出旁人无法理解的奇思妙想,在一次南极探险的旅程中,他的发明拯救了危在旦夕的小企鹅们。在凌伶看来,这个故事实际上关于人如何做自己,如何坚持梦想、学会与他人沟通、用包容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而这一切都不是用语言去教化,而是演员通过肢体、戏剧和歌曲表演创造魔法时刻,为孩子带来启发和乐趣。
游翔很早买了《想变成企鹅的人》的演出票,观看过程中,女儿主动回过头来和她说:“妈妈,好看。”她将看剧视为宝贵的亲子时光:“我从来没觉得是陪孩子去看。我的童年是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戏剧的,所以现在看到质量不错的剧,自己也很开心,就像回到了自己的童年,重新去体验三岁的世界是如此的单纯美妙。对我来说,这是享受,不是负担。”
《想变成企鹅的人》之后,今年小顽家还将陆续推出《公园里的大鲨鱼》《我们一起去猎熊》《猜猜我有多爱你》《花格子大象艾玛》(中文版),以及与上美影合作的国潮音乐会等大剧场作品。陈丹丹告诉记者,小顽家引进和原创剧目都在传递相似的理念,九游娱乐-官方网站首页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找到自我价值,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目前,小顽家已经形成较为丰富的产品矩阵,以应对市场的波动和变化。除了引进剧和原创剧目之外,她们正在孵化开发以《摇啊摇》主角乐小宝为IP的各类文化产品,包括系列童书、动画短片、短视频、文创周边等。
她们希望这些IP产品能够延续做儿童剧的理念,为儿童成长的烦恼和困惑提供一些解决方法。“乐小宝是一个普通孩子,但能发现生活中的小确信,说一些俏皮话,也会自己创造幸福感,我们希望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快乐的。”陈丹丹告诉记者,除了现有产品线之外,她们正在与黄浦剧场洽谈推出短期的沉浸式驻演,今年还会将小剧场模式推广到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地,让更多孩子走进剧场,体验戏剧的魅力。